《大汉张骞》依托真实历史打破既有印象 领略传统文化的刚强和进取

来源:北青网  时间: 2021-07-21 11:28:19
  在人们惯常的思维中,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应当以温和中正与雍容优雅为主导。这固然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面相,但却不足以概括中国文化的全貌。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呈现也应当更加全面。其中,影视作品作为对普通人影响力最大的文艺形式之一,尤其应当注重展现中国文化中刚强不屈之“骨”和进取不息之“魂”,这不仅能够为创作本身开辟出新道路和新境界,更能加强普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实现文艺作品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

  近日播出的电影《大汉张骞》,就贡献出一个值得关注的尝试。该片以汉武帝时期凿空西域、开辟古丝绸之路的使节张骞的故事为蓝本,将中国文化中进取和刚强的一面展现得极具魅力,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肯定,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其他创作者提供了不少启发。

  首先,在题材内容方面,以真实历史为依托。影视剧创作一度流行完全架空的世界观,虽然在故事层面让创作者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却也在价值表达层面脱离了历史的束缚,出现了不少人物虽然穿古装,但所思所想都是现代人的作品。《大汉张骞》从大众认知程度较高,但影视呈现热度较低的“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为依托创作故事,让影片的价值表达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片中张骞被拘禁十年后,依然初心不改,不顾来自汉人的误会和来自匈奴一方的围追堵截,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逃出生天,继续未完成的使命,既突破了人们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又与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相互呼应,让中华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刚性和不懈的进取心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要尊重观众的审美规律和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影视作品虽然可以依托历史,但依然有着它自己独有的创作规律,创作者要凭借自己的创造力,在历史的粗疏框架中用想象力“填补”进无限丰富的细节。尤其是,如果创作者要讲述的是传统文化中相对“非典型”的刚强进取的一面,那就格外需要讲究表现形式,使之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在《史记·大宛列传》关于张骞从被匈奴拘禁,到淹留十年,再到伺机出逃的寥寥数笔的记载中,《大汉张骞》融合了类型化、工业化电影的创作手法和制作技法,填充进了大量精彩的细节,包括张骞与妻子、张骞与堂邑父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各方势力之间围绕奔马图的激烈争夺等等,激烈紧张的剧情节奏和高能爆发的剧情矛盾牢牢抓住观众眼球。这样的尝试不只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更能让剧集传达的传统文化价值更加深入地抵达观众的内心世界。当观众们看到张骞为了完成使命排除万难,以文弱之躯与各路强敌周旋之际,也必然会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刚强和进取的崇尚,破除对传统文化一味“柔弱”的偏见。

  在题材上依托历史、能动创造,在形式上契合观众的审美规律、追求品质,我们能够将沉睡在典章古籍当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点亮”、再度“激活”,激发当下中国人的归属感和思考,获得向未来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