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文娱 > 文化 >

文化

儒家的传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相辅相成

发布时间:2022-11-18 14:06:16

  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特色

  本来今天是一个轻松愉快,庆祝校友会成立难得的日子,大家难得聚在一起谈谈天、喝喝茶、闻闻香,来享受这个确实非常难得的广义的中国文化的道场。但是原来我们有基本的成规,就是来这边向大家做一次学术报告,我想要考虑的课题应该是和广义的中国文化有一些关系。虽然我们定义的价值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价值。为什么说从广义的立场看这个价值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的关系呢?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三大特色:第一,是一个学习的文明;因为是学习的文明所以在先秦儒家的发展就不是一枝独秀,就从道家吸收了非常多的资源,后来在孟子的时代和墨子、杨朱,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极端的集体主义,也有很多的对话。不仅批评极端的个人主义、极端的集体主义,也批评一种纯粹的言论,所以儒家的传统从孟子、孔子开始就是一种比较宽的学习《论语》,而《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而“学”就是要获得知识、获得技能,主要是培养人格,培养人格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意义。

  另外儒家的传统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不仅是学习的文明,也是宽容的文明,因此从古到今就有所谓“三教”,三教汇通,三教交流乃至三教合一,到了明代的时候就叫做“三教合一”。“三教”在东南亚影响非常大,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有“三教合一”的庙,到了庙里是祭祀释迦摩尼、老子、孔子,所以他是个宽容的民族。今天我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除了这三大文明之外,必须也要包括基督教的人民和伊斯兰教的人民,基督教是从唐代的景教在中国开始发展,伊斯兰教我们有几乎上千万的回民,还有数百万的不讲汉语的维吾尔族的回民,所以伊斯兰教也是属于中国文化的部分,那么现在就是五教,将来还会扩大,我们还可以在世界各地方吸收更多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宽容的一个基本精神。

  同时,中华民族的文明也是对话的文明,它不是一个矛盾冲突,它是以“合”来对话。当然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中间是多元多样的,常常有矛盾冲突,变化的情况,但是大的潮流是对话的。同时是一种以天下为家的情怀,这个价值很值得我们注意,比如像美国,有各种不同的移民,所以美国是一个很宽容、多元多样的民族,但是今天的美国政治文化,很难超越国家利益这个观念,奥巴马不能超越,任何人也不能超越,因为整个美国民主制度,经过选举的文化,以美国的利益为最高点,不管怎么样它有一种民族的情绪和民族的氛围。但是在中华民族的这个大的框架里,我认为有超越国家利益的气派,就是 “天下”的观念。我们现在在讲民主制度,在讲世界的秩序如何重组,讲能够有涵盖性的人物精神,这是我们的特性,所以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文明,是一个宽容的文明,是一个对话的文明,也是“天下一家”情怀的大文明。

  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我就提出要了解文化中国,要了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的中国,政治的中国,同时是一个文化的中国。在文化中国下有三个意义世界,相对独立,但又希望能够互相的学习,互相的汇通。文化中国有三个意义世界,第一个就是内地、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为主的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世界之中,包括56种少数民族,藏传佛教、维吾尔、苗族,每一位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对文化多样性,刚刚汤先生、陈鼓应先生提到的“有容乃大”的气概;

  第二个意义世界就是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我用了一个观念,在英文上基本上是描写犹太人的经验,这个字就是“diaspero”,意思就是离散摄取。犹太人在世界上现在是1300万人,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里,犹太人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他们在每一次告别的时候说:“明年我们在耶路撒冷见面”,耶路撒冷是他们的母国,但是一千年来犹太人没有母国,一直到二战以后才建立以色列,建立以色列对犹太人的发展是福是祸现在还是未知数。在相当长的时间美国的犹太人是超出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在今年开始以色列的犹太人比美国的犹太人要多了一些。《皇宫五千年》的作者是研究海外华人最重要的学者,当时我提出“diaspero”的观念他反对,他说:“不要用描写犹太人的观念来描写中国,我们的祖国是最壮大的。”全世界都有一种“落叶归根”的观点,就是中华大地或者北京的凝聚力特强。

  我的建议,我认为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要从文化来了解散布在世界各方的华人,他们能够希望在各个不同世界里面能够扎根的,不是一个“落叶归根”,而叫做“落地生根”,美国的中国人就是美国人,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就是马来西亚人,在各个地方不同国家的国籍,但是文化的象征是中国,这样中国文化的气概才大。中国这个传统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各个地方都有很多当地人,有意大利人、俄罗斯人、泰国人、印度人,但他们和他们祖国的向心力非常淡,但是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和中国的关系,文化的关系甚至政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海外华人,没有孙中山所代表的的海外华人,辛亥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发展,包括五四运动和建国都会有很多的资源不能运用,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但是还是愿意用离散摄取的观点;

  还有第三个意义世界,就是和中国既无血缘又无婚姻关系的外籍人士,可能是英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美国人,当然,如果他们是从事学术研究,王教授的一个朋友专门研究中国唐代文化,他的中文底子极好,是位汉学家,当然他对中国文化有发言权,他是属于文化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我的想法用的更宽,除了汉学家以外,外交家、企业家、媒体工作者、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甚至是旅游者,只要中国关怀和中国的文化关怀是长期的,他可以长期批评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最恶劣的批评者,他也可以热爱中国文化,这是他的选择,但只要和中国文化有了长期的关系,就属于文化中国的一部分。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在波斯顿地区有大概一千家美国的家庭收养了中国的女婴,在收养女婴之前,他和中国文化毫无关系,到了中国收养了一个女婴,这个家庭的文化形态就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了。在几年以前,美国有一批反华的势力,主持了平面和立体的媒体要对中国的孤儿院进行不合理又不合情的攻击。在波斯顿地区的收养中国女婴的家庭知道这些情况,发表了一个简单的声明:“我们为了收养我们的女婴,在中国参观了上千个中国孤儿院,我们对孤儿院的评价是一般和美国的孤儿院没什么区别,有很多地方比美国的孤儿院管理得更好,更有人情味。”很简单的一个宣言让整个阴谋就崩溃了,想想假如当时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阴谋,我们用官方的媒体,用CCTV来对他们进行批评,这个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所以文化中国的范围为什么这么宽呢?我很长时间的一个意愿就是希望怎么样形成文化中国的一种我们的观念,说是凝聚力也好,我们的观念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也就是我们能不能够面向未来,建构一个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希望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且是很深层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个工作是非常艰巨的,至少在我这一代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是非常难的。

  中国文化认同的问题

  讲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在海外教学讲汉语会有不同的组织,也有教日文、西班牙文的,在海外教日文的是从日本来的,他们是非常团结的,日本人的团结是他们的天性,但是日本人排外心情很强。中国不排外,可是中国人不团结,就像两个人挑水喝,三个人没水喝了。但是我认为更深层的一种文化认同力量很大,没有这个酝酿中国也不可能有五千年的文化,也不可能五千年文化现在仍然生命力旺盛,而且向世界各地在传播,不仅是经济利益的问题,中间还有文化的因素,那么它的困难在哪里?困难就是认同的问题,为什么认同的问题困难?第一,以台湾为例,在三、四十年之前,在台湾的人说我是台湾人,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中国人,而现在的调查70%以上的台湾人认为我是台湾人所以我绝对不是中国人,所以台湾人和中国人之间是有矛盾因素的。但是同样这一批人用另外一个观念:你是台湾人你是不是华人?没有人会拒绝说我不是华人,所以所有的台湾人都是华人,新加坡的人他们很少说自己是中国人,但是都会说我们是华人,所以“华人”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和族群的符号,“中国人”逐渐变成了一个政治符号,就是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的问题。

  在11年以前,我在山东的潍坊参加了一个鲁商和台商文化的对话,鲁商代表山东的商人,台商代表台湾的商人,主要讲儒商的可能性,我们现在三智是道商,道商和儒商是完全同义的,就是在企业界有文化感受、有社会责任、有政治关怀的一批知识分子,就是企业的知识分子。当时在座的嘉宾我是唯一的学术界的,其他都是企业界的,企业界有凤凰卫视电视台的刘娼乐做了一个报道,我觉得非常好,我们的企业家对中国文化应该有什么样的承诺,基调是儒家文化,当然中国文化为主,如果儒家文化在世界发展还是要靠企业家。我觉得当然很欣赏这个说法的,我比较认同,他们说:“学术界在从事儒学研究或者研究中国文化可能很深刻,但是他是象牙塔,他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在政府方面有很多人愿意推动这个文化,但是有很多的限制,除了政治限制以外还有艺术形态的限制。只有在企业界,因为他们的国际视野比较宽,能掌握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比较多,如果也有文化资源,那发展一定好。我一直有这个意愿就是希望长江管理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中欧管理学院、清华管理学院等等所有管理学院在EMBA培训的时候,要把企业界的知识分子责任感、文化问题,能够用课题予以突出,所以在那个时候我就成为了长江人文委员会的主席,那么现在我也想进一步能够来发展,我也很高兴知道三智通过中国文化书院有很多在三智的EMBA、后EMBA都和长江等等管理学院都能有关系,所以我今天的报告基本上也是有这样一个意愿。

  仁爱人

  我就介绍一个观念,就是“仁爱人”,我讲这个观念是要说明:仁爱人和佛教的慈悲和道家的道都可以共提的,但它有它的独特的价值,这个观念可以算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简单的说明就是在《论语》里这个“仁”字出现了109次,而这些出现以后有一段话值得注意。在孔子的学生之中,最受尊重也最有影响力的,从我们现在来看又没有钱,又没有权,甚至生活非常清苦就是颜回,颜回我们值得注意这样一个人,就是他有丰富的内在资源,他有强烈的要成圣成贤的志向,虽然他一无所有,但他好学,他能够“三月不违仁”,能够不迁怒,不二度。所以在孔子一百多次讨论到“仁”的时候,颜回也许是最能够体现孔子对“仁”的价值。最近我完成了一本书,将来人民大学会出版,就是集中讨论这段话,将来大家有一些问题有机会可以参考一下,这句话说来很简单:“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克服你自己,是修身哲学,能够回到“礼”,礼就是礼貌世界,这一点很重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的解释和其他以前的人解释不同,对于任何一个人,“仁”就是体现人的全面的光辉,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体现“仁”,天下的“仁”就增加了。科斯讲过这句话:“一个人的自由就是所有人自由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够行“仁”,做善事做好事,不仅是你,你的家庭,你的社会,整个天下的“仁”都会增加了;一个人要破坏“仁”,整个人类的“仁”就会减少,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这是个关键词,为仁是靠自己,“而由人乎哉”,而不是靠人家。所以颜渊就问:“那怎么做呢?”孔子的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视、听、言、动,都是符合礼。礼不是一种限制人的一种规约,礼就是最合情合理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原则,这就是礼貌的礼,礼貌的“礼”和后面道理的“理”在宋明理学中是通的,所以不要把礼当做吃人的礼教,礼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最正常最合情合理的沟通。我在美国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1968年出版的,就是讨论“仁”和“礼”的关系,我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有强烈的意愿,就是仁爱的“仁”字有主体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这个意思。另外,《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我欲仁,斯仁至”,我要“仁”,“仁”就来,这是内在的,那么就成为每一个人的主体性,人之所以成人就是靠仁爱的“仁”。

  但是在语言上我碰到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仁爱的“仁”写法是“从人二”,有个“二”在里面,所以有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儒家关于“仁”是一个纯粹的一个社会性的观念,一定要“两个人”才能够有“仁”,“一个人”没有“仁”。我一直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但是字是这样写的怎么办呢?有的时候做学问是靠运气,完全不是你自己的,1993年,郭店出现了一批文物,在文物中仁爱的“仁”的写法完全不同,上面是身体的“身”,下面是心灵的“心”,身心为仁,大家看图有很多的例子:

  大家看用红色圈起来的都是这样,上面是身体的“身”,下面是心灵的“心”。 所以现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我们的LOGO就是这个字,就是身心为仁,当然是讲仁的主体性,这个我想是没什么可争议的,从身心的角度来看“仁”。

  为什么说“仁”在儒家的传统是一个核心价值?“仁”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常常和礼、智、义放在一起,比如说在《论语》里面,“仁”是静,“智”是动,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智者乐,仁者寿,这是“仁”和“智”放在一起。还常常把仁和礼放在一起,“仁”就是内在的价值,“礼”是外在世界所体现的内在的价值。也有人把“仁”和“义”放在一起,《孟子》讲“亦有仁义而已矣”,讲的就是“仁义”,所以“仁”有的时候独立讨论,有的时候和礼、智、义合在一起。在《中庸》里有一个“三达德”,就是“智仁勇”。另外有“四端”,孟子讲的“性善”就是“四端”,意思就是每一个人他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荀子批评孟子,说孟子讲的“五行”荀子很不赞成,但是那时候郭店的文物还没有出现,我们不知道孟子讲五行,所以二三十年代一般国外很多有名学者就把五行当做金、木、水、火、土,所以拼命来了解为什么孟子和金、木、水、火、土也有关系,所以荀子批评孟子为什么讲五行。现在发现是错误的,因为孟子讲的五行是五种行为而不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行为所体现的是仁、义、礼、智、圣。到了汉代,从公元前五世纪到汉代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核心价值的出现,所以儒家的核心价值到汉代大家都形成了共识,就是仁、义、礼、智、信,所以我们叫五常。从这方面来看以一个“仁”字突出讲,然后“仁”和“智”,“仁”和“礼”,“仁”和“义”,“三达德”就是这个意思。“四端”就是仁、义、礼、智,五行就是仁、义、礼、智、圣,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都出现了,所以把“仁”当做通德,就是整个儒家传统里面所讲的必要的道德,表示所有其他的价值必须和“仁”的价值配合,假如不能和“仁”的价值配合,那个价值可能会变成非价值,或者是体现价值的力度和范围不够。

  一般如果把“仁”当做有爱心或者博爱,比如从基督教的角度,在基督教的传统里面的爱,甚至爱你的敌人,爱的中间是没有恨的,爱是一好,没有恶。但是儒家的“仁”中间是有“好恶”,也就是有价值判断,如果有些人对我们特别不好,我们第一件事情是要自反,如果经过自反以后发现自己没有错,就是他对我们不好,那我们就不能忍受了。因为这个原因儒家走了一条路,就不走“以德报怨”的路,在《论语》有这样一个对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应非常有趣:“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孔子的建议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人家对我不好我先考虑是不是我的问题,如果不是我的问题,那么我以直报,也就是正义,送出法律,人家对我好我对人家好,而不说人家对我好坏我一样对人家好,那种兼爱、博爱的精神和儒家要能够为仁者、能好人的目的,也要有恨,恨该恨的、不合理的、不平等的,这就是儒家的通德。

  中国传统思考问题的方式

  从另一方面讲,一方面所有道德要和“仁”的基本精神,“仁”就是同情心或者慈悲或者是恻隐,都要跟它有关系。另外所有价值:义、礼、智、信都能丰富“仁“的内容,所以“仁“的内容是非常宽的。因为这个原因我想介绍一下比较有点哲学意味的,很重要也很容易了解的一些观念。儒家在思考问题,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在思考问题时,不用一种叫“排斥性的二分法”,“排斥性的二分法”在现代哲学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笛卡尔提出来的心和身的分别。后来在中国发展出了唯心、唯物这种观点,这种二分法就是心和物,是心就不是物,是心灵的就不是物质的,如果是身体的就不是心灵的,如果是主就不是客,如果是人的世界就不是自然的世界。如果人类的话,就和自然有分别;如果是自我的话,就和社会有分别;如果是凡俗的话,的就和神圣有分别。古和今有分别,中和西有分别,理智和信仰有分别(理智和信仰代表西方的两大传统,一个希腊的传统,一个希伯的传统)。我希望大家注意一点,这些所有的分法在中国大部分传统是拒绝的,不是说不了解分的重要性,而是基本上要超越这种“排斥性的二分法”。也就是说,要考虑一个问题不是心和物的分别,而是心中有物,物中有心的问题,而你的身体的修养就是心灵的修养,你的心灵的修养就是使你的身体更加健壮。另外就是自然和社会和谐,汤先生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讲身心如何统一,知行如何统一,主客如何统一,这些是深刻的儒家、道家、佛教代表中国思想的一种思路。

  如果看《大学》这本书,它用的本末、上下、左右、先后分层次,所有这个分法都是相互的,有本有末,如果没有“末”就像是没有根枝叶不能生长,有先有后、有上有下、有深有浅。这里面就牵扯到中国思想方法上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阴阳观念。我向大家介绍一个韩国的、从事于儒学研究的语系主义者,把性别从阴阳里解放出来。我们常常受到批评的阴阳思想是歧视妇女的,阴代表女性,没有创造性,阴是恶;阳是光明的、是健康的。他们的建议我觉得很好,阴阳就是创造力,阴是凝聚力,厚德载物;阳是自强不息、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的凝聚力就是阴,是团结凝聚的力量,阳就是创造的力量。这两种力量每个人都有,再像阳刚的男人也有阴的一面,再阴柔的女人也有阳的一面。假如你的领导是女性,她就是阳,你就是阴。像你们这样的年龄做父亲/母亲的都是阳,你的孩子就阴。可是当你到了我这个年龄,那我就变成了阴,我的孩子就是阳,因为他们有创造力,我要依靠他们。所以这样看来,在人类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有这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之间有交互的消长,之间有矛盾冲突,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它要呈现一个辩证的关系。我们非常不喜欢辩证这个观念,因为辩证本身是暴力,是正反和,把正和反都消除了才有和。我讲所谓阴和阳、正和反,它是对话,阴的价值和阳的价值通过对话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男的越来越像男的,女的越来越像女的,而不是谁征服谁的问题。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更宽广的问题,就是个人的了解,我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都是从定义的方法来了解人的:人是理性动物;马克思说人是利用工具的动物。这些我们都叫做规约主义,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我的建议是回到中国的老的传统,对人的了解是全面的了解,人是有感情的,人是属于政治群体中的一部分的,人一定具有社会性,具有历史的记忆,人对世界有美学的欣赏。这是我对《六经》做的一个简单地描述,《六经》所体现的就是人的六个不可分割的面向,《诗经》体现出人是有感情的;《礼记》体现了人是社会的动物;《尚书》体现了人是属于一个政治团体;《乐经》体现了人是有美学欣赏的可能的;《易经》体现了人是追求永恒价值的;《春秋》体现了人是有历史记忆的。

  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

  最后我讲一下什么是一个有公共性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代表儒商的,就是他要走孟子的这条路,他是自觉的物质家,以先觉觉后觉,以先知觉后知,也就是一批“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人。颜回是最好的代表,所以宋明儒学家常常问:颜子所学之道,他学的是什么?所乐,他为什么快乐,因为他有他的内在资源。

  第一个资源就是“仁”,这个是每个人都有的,就是你要展现你的善心,展现你的同情。物质讲大体和小体,人与禽兽的不同在于人是“大体”,它是主体的、自得的,但是可以无限扩大。另外,儒家是有社会性的,一个很大的错误说儒家是重农轻商,真正重农轻商的是法家,因为法家讲只有两种人是有价值的,一种是军人,一种是农民,法家讲的“耕战”,就是经济和军事。中国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法家的影响很大,只有在军事和经济上面突出,其他的很多价值不重视。孟子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一定要有文人、工人、农民、商人(士农工商)。为什么也应该有“士”——士君子,就是目前的服务阶层,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能够勾通领导阶层和一般的人之间互动,他们不是属于依附于政治的。在明末的时候,三个观念是分开的,一个是“官”,一个是“公”,一个是“私”。在日本,官就是公,但是在中国,从来不把官当做公,官就是朝廷,朝廷如果变成了私欲集团就变成了完全为自己的利益,为宦官、外戚所控制,所以公亦在民间。

  我最近到了无锡东林,这里在六四的时候非常重要,说是动乱也罢、学生运动也罢。当时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批人就是当时东林书院的书生,不是朝廷的官学、不是太学、不是国子监,但是他们就有这个气概。所以真正功利的时代,因为孟子的传统理念,除了主体性以外,人的社会性,就是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为了所有百姓的福祉,我们来做知识分子。那么同时,孟子私淑孔子,它有一个历史的传承,孔子之前是周公,周公之前是尧舜禹。所以在孟子的时代,历史的记忆非常深刻。另外还有超越的一种情感,这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有一种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未来性”,就像张载所谓的“为万世开太平”,在这里我引用一句非洲的谚语:“地球不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财富;地球是无数子孙依托我们善为保存的资源。”这个观念就实现了,在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属于儒家传统的经济,这个经济不是economic,而是经世济民。这个经世济民的观念要有一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这种情怀。大家都熟悉程颢,他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是一个人类学的观点,它有宇宙论的观点,就是人和天地万物为一体。张载这句话大家也很熟悉:“乾为父,坤为母,余兹藐焉而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皆吾体,天地之帅皆吾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我虽然是一个渺小的人,但是在他们之中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所以塞在天地的是我的身体,使得天地能够大化流行(古人把宇宙无时无刻不在按其自身规律运动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大化流行")的是我的本性,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天使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伴侣。这个观念在生态学上面比现在生态学大家认为最突出的一个观念可能更有意义,这个最突出观念就是:Nature is not a collection of objects but a communion of subjects(自然不是一个外在的结构体,而是我们的一个同伴)。如果大家再进一步看看王阳明在《大学问》说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万物和人联系在一起,比如看到小孩落井有一种震撼,因为小孩子是人啊;但是如果看到牛被祭祀,感到不忍就把牛换成羊(详见《孟子·梁惠王上》),那么你就和牛的感觉融为一体,这种情使得我们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

  大师简介:

  杜维明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1963年和1968年相继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杜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至今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及儒学伦理。

  杜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L'Ecole Practique des Haute Etudes访问教授。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先后获得美国理海大学,密西根大谷州立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及澳门大学荣誉学位。并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副会长及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的国际顾问。

  杜教授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2006年荣获美国人文学 者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选国际哲学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Philosophy)院士。

  杜维明出版了9部中英文学术专著,发表了100多篇以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的现代转化为中心的学术论文。五卷奉的中文版《杜维明文集》于2001年出版。他是当今最有影响力和前瞻性的哲学思想家之一。